新時代中國音樂創作
——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專欄(續四)
李吉提 新春時節話交響——新時代交響音樂創演的觀察與思考 / 6
新時代交響音樂創作和演出呈現出可喜局面,然而,其題材內容雖▅然寬泛,仍可進一步擴展;其表現形式雖然多樣,但仍需進一步創新,並力求在“思想精深”的前提下,做到“藝術精湛”和“制作精良”。重視青年作曲家的培養,加強理論評論隊▃伍建設,亦是中國交響音樂從“高原”到“高峰”的重∞要舉措。
徐文正 春風吹放花千樹——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創作述評 / 20
進入新時代,中國民→族歌劇新劇目呈“井噴”狀態。這些新劇目繼承和發揚了民族歌劇的優良傳統,並在創作方式、創作思維、結構形式、音樂形態等方面顯露出一些新的∏特征,但在題材選擇、人物造型塑造Ψ、結構布局、戲劇性呈現、意境營造等方面,也都有『較大的提升空間。民族歌劇有︽“高原”,但也要在“高原”上打造出“高峰”。
張 萌 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述略 / 34
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產生與發展,始終被賦予文化使命,代表著國人追求科學、新知的人∏文訴求。在百年歷史¤發展中,中國民族管弦樂經歷了兩次“從學習模仿到融合創新”的歷程。進入新時代以來,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空間活躍,並呈現出“主題性”創作繁榮、多元跨界、青年一代作曲家迅猛崛起以及觀念、技法不斷突破創新等新的創作特征,展現出前現代、現代、後現代多元並▲存的文化景觀。這正是從“高原”到“高峰”的歷↓史起點。
夏灩洲 新時代“一帶一路”主題音樂◣創作 / 49
2013年9月和10月,習近平總書記先後提出建設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和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的倡議。6年多來,作曲↑家們積極響應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豐沛的藝∞術激情投入創作,推出了一大批“一帶一路”主題音樂作品。這些作品以既有絲路主題音卐樂創作為文化積澱,展現出對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認識和理解、對絲路文化的新讀解以及獨特的絲路情懷。
楊燕迪 中國音樂的經典化建構:現實驅動和學理依據 / 58
“中國音樂的經典化建構”作為一個具有現實↑必要性和學理意義並期待全面和充分論證的理論命題,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學理背景;命題的提出有著◆立足中國當代音樂發展⌒的現實需要;討論並實施“中國音樂的經典化建構”有助於樹立中國自己的音樂經典,也有助建立文化自信,亦為構築“高原”、打造“高峰”的重要舉措。
歷史·文化
張哲俊 一∑ 音一拍的問題:“間若一”即均等節奏? / 69
大多學者認為一字一音是不存在的,然而Ψ 否定的其實不是一字一音,而是一音一拍。根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後世古代文人的解讀,可以明白“間若一”就是一字一音的均等時值。不過一字一音的均等時值限於雅樂,與俗樂的節奏完全不同。
錢 慧 設法賣酒:“榷酤”制度影響下的宋代酒店音樂生產 / 84
“榷酤”亦稱“榷酒”是肇始於漢代的一項酒類專賣制度,歷代延續,至宋尤盛。“設法賣酒”一方面發揮著商品經濟和文化娛樂的雙重屬性,一方面表現出國家權力與市場需求的有機互動,其意義♀已超出政治、經濟的特定範圍。
張聞捷 葬鐘陳列與周代樂懸制度 / 98
葬鐘與樂懸用鐘是相互區別的概念,葬鐘的陳設方式不能成為復原樂懸制度的直接依據。但在東ぷ周之世,確又存在將隨葬鐘磬折曲擺放的若幹實例,但僅是一種形式化的模仿,無疑表明其在觀念上受到了樂懸制度中金石之器多面環繞的位置關【系影響,故能夠成為佐證樂懸制度確在東周時期普遍推行的實物證據。
任 宏 葉家山M111出土編鐘的音樂考古學研究 / 110
葉家山M111出土的5件青銅禮樂器,包含1件銅镈、4件甬鐘。銅镈與4件甬鐘,在形制、紋飾、音響性能、成組方式、編列規模等方面都具有其特點。對這些出土樂器所做的分析和研究,將填補西周早期漢江流域樂懸資◤料的空白,並為探究早期樂懸音列結構的階段性發展、編列組合及其成因、銅镈傳播路徑及其文化內涵提供彌足珍貴的■資料。
喬 軍 西漢諸侯王墓樂器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/ 122
通過對西漢諸侯王墓等考古資料的整理研究,可以看出,西漢早期以鐘磬為代表的青銅禮制樂器仍在使用,種類及數量較多。西漢的樂懸制度,更註重的是禮的形式,不重樂器的音樂性能,其禮器的功能大於樂器的功用。
分析·研究
蔡寬量 著 徐璐凡 譯 展望全球音樂學 / 142
全球音樂學要求我們回歸一系列最基本的問題,關於我們研究的本體,我們的身◆份,我們的實踐,以及我們先入為主的觀◎念。全球音樂學向我們展示了當前的音樂學是何其支離破碎,以及在連接其他學科前,在最基礎的層面上,依然有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。
簡恩·帕斯勒 著 魯 瑤 譯 聆聽梁雷《溫徹斯特》——一個槍支暴力的音樂記憶宮殿 / 151
梁雷的歌劇《溫徹斯特》透過極不尋常的視角——溫徹斯特槍支家『族制造產業及其對繼承者造成的悲劇性創傷——探討了槍支暴力的駭人本質及其社會影響。歌劇通過10個場景逐漸展現女主人公莎拉因槍支暴力而愧疚、錯亂的精神世界。
胡蘅鸞 基於“音程思維”的理█論體系——欣德米特《作曲技法》的理論原理 / 165
欣德米特《作曲技法》總體上可視為一種基於“音程思維”的理論體系,其“音序”的音列區別於調式、音階、半音體系,並呈現出“調性觀念”“和聲理論”“旋律寫作法”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,用“和弦緊張度”“和聲起伏”“二部骨架”等作為其理論的整體是不符合其本意的,其核心價值在於作曲思維的培養。
李詩原 蘇區歌謠民歌式傳播中的差異及其解讀——音樂學術研究ㄨ的反思和探討(五) / 176
蘇區歌謠作為填詞歌曲,其傳播多為民歌式傳播。這種口頭傳播使蘇區歌謠顯露出集體創作、一曲多用、差異性的◣民歌化特征。由於蘇區軍民音樂素質不高,亦無文本(歌本)作為輔助,故蘇區歌謠在口頭傳播中常產生“出入”乃至“訛誤”,尤其在曲調上與原曲存在較大差異。這種差異無疑出自其民歌式傳播方式,而非填詞編歌者事先的“簡單化╳處理”。如何理解和詮釋這種差異,是探尋蘇區歌謠及其傳播的關鍵。